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尊龙官方平台

  |    |  english
中国能源报:唱响中国“大风”歌 引领风电新航向

  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国家推行节能减排、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举措。龙源电力作为国电集团重要的新能源投资平台,在国电集团“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战略的指引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开发绿色能源,优化资源结构,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长期领跑我国新能源行业,走出了一条健康可持续的新能源发展之路,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史为证 龙源辉煌之路

  1993年1月23日,“龙源电力技术开发公司”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登记注册。作为当时能源部电力司孕育的公司,初生的龙源以电力技术改造起步,先后成立了6家以电力技术改造为核心业务的子公司,分别为龙威发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龙源电力环保开发公司、龙源电气公司、烟台龙源电力技术有限公司、龙源电力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和龙源电子公司。

  这6家公司术业有专攻,各具特点,先后开发或引进了数项国内领先的专利技术,为中国电力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专注技改业务的同时,龙源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电力总装机不过4000万千瓦,供电缺口十分巨大。在此背景下,正在寻求规模化发展的龙源决定办电。初生的龙源注册资金不足1亿,国内融资渠道又受到限制,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勇于突破的龙源决定不走寻常路,尝试海外发债。

  1993年10月15日,龙源与摩根士丹利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确定由后者作为债券承销商,协助龙源完成海外融资。1994年3月7日,龙源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雄亚(维尔京)有限公司,成功打开融资窗口。随后龙源参照国际通用做法,聘请美国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进行财务审计,并邀请国际评级的两大权威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公司,对公司进行债信评级。

  最终标准普尔公司给出了"bbb",穆迪公司给出"a-",这两个评级结果都等同于中国国家级。龙源也由此创造了一项历史——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评级的中国企业。

  1994年10月19日,在龙源发债团队的努力下,债券成功定价,发行额度为11050万美元,发债利率为当时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无担保融资利率的最低水平——9.11%。

  在那个年代,中国企业鲜有海外发债的尝试,在关乎国计民生的电力行业更无先例。龙源的成功为中国电力工业开启了一扇通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门,探索出了一条通过企业行为实现引进外资办电的新路子,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龙源也借此赚得第一桶金,为未来的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扣除了储备金和施工期利息后,债券所募资金当年内全部投入了江苏的两个项目,其中天生港项目4798万美元,夏港项目2652万美元,分别投建了两个2×12.5万千瓦发电机组。这两个项目不负众望,投产后的生产运营均达到了国内同类机组的顶尖水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凭借这两笔眼光卓著的投资,龙源的盈利水平和资产规模大幅提升,确保了公司有底气大胆探索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999年,龙源电力与中能、福霖公司重组成立龙源电力集团公司,与风电首次结缘。重组之初,龙源电力定下的发展战略是“稳定基础、两翼齐飞”,即稳定龙源在江苏投建的两座火电厂,以火电的收益和现金流促进风电的发展,“两翼齐飞”一个是风电,另一个是科技,科技主要是以风电为主的科技产业,包括风机制造技术、风电厂的勘测规划等。

  但不到一年的时间,龙源电力就发现 “飞不动”了。2000年,根据国家电力公司整体规划部署,龙源电力所属龙源电力环保技术开发公司、龙源电气公司、烟台龙源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等高科技资产划归国电电力。面对困难,龙源公司作出了一个当时行业内独一无二的转型——大力发展风电。

  2000年时,中国风电行业既没有高科技技术引进,也没有政策扶持,是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领域。龙源电力的领导集体一面出国考察学习,一面展开自主研发。2001年,龙源电力先后收购了甘肃、内蒙古、福建等地的风电资产,实现风电装机6.16万千瓦,迈出了风电发展的第一步。

  2002,龙源电力迎来了风电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年底,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国家电力公司拆分,龙源电力成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并接收了原国家电力公司已有的14.4万千瓦风电资产。这成了当时龙源电力最宝贵的家当,也是日后公司开拓新能源之路的重要基础。龙源电力提出:用3—5年的时间,以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拥有全国25%以上的风电装机容量,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专业开发投资公司。

  2004年,龙源电力提出了明确目标,集中规划,分步实施,规模经营,滚动发展的新能源发展思路,开始规划建设六大风电基地,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东北、内蒙古、东南沿海、新疆、甘肃、河北六大风电基地,覆盖着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11个省份,也是日后龙源电力角逐风电的主战场

  进入2005年,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中国风电开始迎来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先行一步”的龙源电力经过几年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已然在竞争中赢得了先机。风电主营业务呈现规模发展态势。

  在“十一五”的五年时间里,龙源电力风电装机规模平均以每年76.2%的速度增长,快速增长的装机容量和优秀的项目质量缔造了公司盈利水平的几何级的增长。公司总资产从2005年底的86.4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746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8.6倍;除税前利润从2005年的4.9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2亿元,增长了6.5倍。

  上山下海,进军内陆海外

  曾几何时,“三北”地区是我国风力资源最好,最具风电开发价值的“瑰宝之地”。而在前不久国家能源局下发的第二批风电核准计划中,诸如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吉林等风电大省却一个计划项目都没有被列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三北”地区弃风严重、项目核准难度加大、项目收益严重缩水已成为不争的现实。龙源电力果断调整思路,加快了企业转型的步伐,在确保“三北”地区领先优势的同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高海拔地区、内陆低风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等电网接入条件好、风电消纳能力强的地区,不断优化风电布局。

  2012年12月28日,龙源云南龙潭风电场#37号机组并网发电,从此刻开始,龙源电力风电装机容量迈入千万千瓦时代。

  划时代意义的风机诞生在云南并非偶然,它是龙源电力风电开发“非限电思路”的集中体现。群山环抱的龙潭风电场虽然道路崎岖、风资源不突出,但却不会轻易遭受限电损失。限电被风电行业称为阻碍发展的终极杀手,2011年中国风电限电损失超过100亿度,这一危害从2009年下半年逐渐暴露。

  在国内所有的风电开发商中,龙源电力显然最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得益于提前战略转型,龙源电力的发电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12年上半年,风电发电量达到84.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31%,盈利能力稳居中国风电公司第一。

  此次战略转型始于2007年,这一年,当各大发电集团在风力资源富集的“三北”地区争得你死我活时,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出人意料地“分兵南下”,剑指高海拔及海上风电,龙源人称之为“上山下海”,两年后,谢长军进一步把这一战略转型完善为“上山、下海、进军低风速”。

  在谢长军看来,“三北”地区虽然风力资源最好,但随着优质场址瓜分殆尽、弃风限电日趋严重、项目核准难度加大等不利因素的累积,“三北”地区的风电开发会遇到一个困难期。

  良医治未病,谢长军果断调整思路,加快转型步伐,在确保“三北”地区领先优势的同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高海拔、内陆低风速和东南沿海等电网条件好、消纳能力强、电价水平高的地区。

  风电上山始于云南。2008年,谢长军在中国的版图上划了一条对角线,从黑龙江公司抽调骨干试水高海拔风电,当时,就连云南当地政府对自身发展风电都抱有怀疑态度。

  龙源电力的信心来自精确测量的第一手资料。云南龙源团队发现,当地的气候从亚热带跨越到寒带,局部小气候十分鲜明,风资源也存在由差变好的明显转变,加之无限电之忧、电价水平高等独特优势,云南将是龙源电力风电布局战略转型的突破点。

  四年来,除了突破千万千瓦关口的龙潭风电场,龙源电力在云南马不停蹄地建成投产了杨梅山、大理剑川雪邦山等风电项目。龙源电力云南团队按照谢长军提出的要求,对当地的风资源进行了拉网式普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截至2012年9月30日,龙源电力在云南的风资源储备超过300万千瓦,投产风电场19.8万千瓦,在建33万千瓦,分别位于昆明、曲靖、大理、丽江、临沧等县市。

  不仅仅在云南,龙源人的双脚已踏遍中国的高原。在贵州,马摆山、西凉山风电场已建成投产,十二五期间,龙源电力计划在毕节、黔西南自治州和铜仁投建10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在西藏,龙源电力正在那曲积极推进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

  事实上,非限电战略转型最早的样本应属海上风电,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也是海上风电。龙源电力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难题,并将海上风电由贵族产业变为平民产业,2012年11月全部投产的装机容量18.2万千瓦的江苏如东风电场,使人们第一次相信海上风电可以大规模开发。

  回顾海上风电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早在2007年3月,龙源电力即在江苏南通成立了海上风电筹备处,这一时间比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海上风电动员会提前了整整一年。

  虽有雄心壮志,但做起事来却脚踏实地。考虑到海上风电的建设难度,谢长军定下“先小规模试验,再中等规模示范,最后大规模开发”的基本策略。龙源电力准备以潮间带风电场起步,由近及远,最终过渡到近海

  在建设过程中,龙源电力掌握了海上风电单桩沉桩等核心施工技术,并取得了“海上(潮间带)风电施工设备”、“钢管桩打桩施工设备”、“钢管桩沉桩施工工艺”等多项海上风电施工专利。同时还集成定制了专用施工装备和特种作业船只,大幅降低工程造价,年施工能力达20万-25万千瓦,为今后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创造了重要条件。目前,龙源电力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正在积极布局辽宁、天津、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项目。如今,在突破了潮间带风电场的建设难题后,龙源电力逐步向近海、深海风电进军。

  与此同时,低风速风电的拓荒项目已经在安徽有条不紊地开展。开发低风速风电是否可行,关键看成本控制得好不好。安徽地区风电年利用小时数只有1700小时左右,成本稍高就没有利润了。通过来安风电场的建设,龙源电力总结出了在低风速地区建设风电场的独特经验:风机选点、风机改良、控制成本、改变运营。

  2011年5月,国内首座大型低风速风电场安徽来安风电场建成,2011年底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实现了安徽风电零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曾经被认为不适宜开发风电,而龙源电力却实现了盈利。

  龙源电力在安徽来安低风速示范项目的成功,为国家能源局坚定推进内陆风电建设提供了依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专程发来贺电,称赞来安风电场项目的投产对促进我国内陆低风速省(区、市)的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要求龙源集团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加快内陆地区风能资源开发步伐。

  至此,龙源电力的高海拔、海上、低风速风电建设取得了突破,谢长军的“非限电”战略转型得以实现。

  从成立之初,龙源电力就将公司定位为“中国第一,世界著名”,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的同时,龙源电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展企业发展空间。2011年7月13日,公司成功收购加拿大10万千瓦风电项目,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境外投资新能源项目的国有发电企业。

 

  质量诚信,制胜资本市场

  当自有资金无法满足龙源电力的井喷式发展时,公司开始寻求搏击国际资本市场的机会。

  2009年12月10日,龙源电力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在亚洲股票市场普遍下行的不利形势下,龙源电力以高于发行价13.5%的强劲势头跑赢大市,实现了9.4%的首日升幅,募集资金177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电力企业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最大、市盈率最高、2009年全球能源行业最大规模ipo、史上最大规模亚洲可再生能源公司ipo等多项第一,并成为2008年以来香港市场发行估值最高的ipo及中国国有企业海外发行估值最高的ipo。

  在谈到龙源电力成功上市的原因时,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席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孙玮告诉记者,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是龙源电力的规模,而是他们的团队、业绩和管理能力。

  在券商的眼中,龙源电力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央企。从风电装机规模来看,龙源电力一年一个台阶,2010年进入世界前三、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而更重要的是,龙源的增长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更是质的增长。

  今年初,摩根士丹利做过一个分析,从管理水平、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将龙源电力与葡电新能源、意电新能源等国际领先的上市风电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龙源电力在以上几个方面都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从龙源电力股票的估值水平来看,国际资本市场也已经认可龙源电力国际领先风电企业的地位。其次,龙源电力的资产分布较上市时更加优化合理,这在目前风力发电行业面临限电等一系列挑战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龙源电力的管理层在上市后做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减小在限电地区的装机容量所占比例以应对当时尚不明显的限电弃风问题。这个决定使得龙源能够更加从容应对2011年以来行业出现的限电问题。

  在孙玮看来,龙源电力是一家“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企业,上市三年后的今天,龙源电力当时对投资者许下的诺言均已兑现。身为投资银行家的孙玮对龙源电力今后的发展极具信心,她告诉记者,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龙源电力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企业。而且龙源的领先会体现在战略眼光、企业管理、投资者回报、企业治理以及社会责任等企业的各个方面;我们相信龙源会持续创新,在新的业务领域为中国和世界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多元并举,龙源“全面开花”

  2008年5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公司所属江苏如东风电场时,对龙源电力提出了殷切希望:打造“龙源风电”品牌,领航中国新能源革命。

  要实现“领航中国新能源革命”的目标,紧紧发展风电是不够的。在积极布局风电事业的同时,龙源电力也注重其他新能源多元并举发展。特别是光伏发电,目前已成为龙源电力新能源产业布局中的又一个亮点。

  2003年,龙源电力开始悄然展开光伏发发电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5年的调查研究和技术储备,龙源电力作出决策,把发展光伏发电列入企业发展的重要日程。2009年,5月5日,龙源电力与青海格尔木市政府签订了20万千瓦大型荒漠并网光伏项目协议书;同一年,公司在西藏获得了羊八井1万千瓦光伏项目核准批复。

  在高海拔地区建设规模巨大的光伏电站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外国专家曾经这样断言: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修建电站,无异于为自己修造坟墓。这并非耸人听闻。据科学家测定,这块平均海拔4000米千古高地,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这意味着任何机器在这里都会减少40%的功率。

  但这些都无法成为公司光伏事业发展的障碍。2010年,龙源电力西藏羊八井和青海格尔木两个太阳能光伏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不仅实现了公司光伏并网项目零的突破,也为后期项目大规模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截至2012年6月底,公司已建成太阳能光伏项目9万千瓦,已形成一定发展规模。其中,青海格尔木5万千瓦,西藏羊八井3万千瓦,甘肃张掖1万千瓦。青海格尔木项目采用了792台双轴跟踪系统、120台斜单轴跟踪系统、4套平单轴跟踪系统;西藏羊八井采用了280台双轴跟踪系统、2套平单轴跟踪系统。目前,龙源电力已经与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甘肃、北京等多个省份签订开发协议,项目储备达到200万千瓦。

  除了光伏发电,龙源电力还在潮汐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全面展开积极探索,形成了清洁绿色能源产业全面开花的发展格局。

  国电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利用海洋潮汐能发电的水电站,安装5台双向灯泡贯流式机组和1台新型灯泡卧轴贯流式水轮机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3900千瓦,规模在世界名列前茅;

  龙源电力积极开辟地热发电新途径,投资建成了西藏羊八井1000千瓦新型地热发电项目,二期1000千瓦扩建工程也已于2010年底投产发电。羊八井地热发电示范电站,采用了双螺杆膨胀动力技术。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热发电技术,适用于西藏地热资源的开发,不仅成熟可靠,而且前景广阔;

  位于江苏的龙源东海生物质2台1.2万千瓦发电项目于2008年10月并网发电,它是龙源电力首个生物质发电项目。2011年底,龙源电力还收购了国电友谊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等4个生物质企业,至此龙源电力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了14.4万千瓦。

  其他新能源多元并举策略,让如今的龙源电力实现了“多翼齐飞”。长期坚持、适时调整的转型策略,成就了龙源电力的全面发展。

  技术为王,谱写风电神话

  在中国风电界,流传着很多真实的“神话”:德国、英国等国的风电专家每年要到苏州龙源白鹭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上课;外资企业的cdm合同要用龙源电力的范本;经龙源电力选点的风机,发电量往往高出许多;龙源电力至今未发生过一起人身伤亡事故……这些神话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龙源电力“风电十大服务尊龙官方平台的技术支持体系”。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龙源电力形成了涵盖前期测风、设计咨询、设备采购、运行监控、检修维护、技术研发、专业培训、cdm运作等多个领域的独特优势。

  2005年,国际cdm市场开始对中国市场开放,国内业界普遍持将信将疑态度,但龙源电力却敏锐地发现了潜在的市场机会,成立了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对cdm项目进行统一管理、专业经营并以选择优质客户为导向。截至目前,龙源电力cdm在联合国的注册项目累计160多个,独占亚洲市场鳌头。

  巧借东风,龙源电力凭借中-德政府合作《中-德风电培训与研究项目》建立了苏州龙源白鹭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采用德国风电培训体系,突出培训课程的互动性、操作性、趣味性和知识转化效率,首创中国风电企业出海认证、高空救援培训。

  为提高风机发电效率,龙源电力成立风电前期开发技术服务体系,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虚拟测风塔、移动测风、无人驾驶机等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段进行测风。

  在风电施工过程中,龙源电力一改盛行于当下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建立中国福霖风能工程有限公司和新疆风电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风电工程设计工作。风机基础、升压站、道路工程等项目,必须由龙源电力组织图纸会审,只有通过设计审查的工程项目,才能进入招标程序,并坚持会审图纸制度不动摇。至今,龙源电力没有发生过一起人身伤亡事故。

  为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采购质量,龙源电力利用招标中心发挥规模优势,采取打捆招标、集中采购方式,2011年风机平均采购价格为每千瓦4275元(含税),明显低于同行企业设备采购价格。

  为实行生产运营集约化管理,龙源电力建立了安全生产运营监控中心,实时监控公司所有风电场的运行状况。

  为提高发电量,减少故障带来的不必要损失,龙源电力统一配置备品配件和检修管理,全面开展风电机组运行优化和发电量对标管理,提高了设备健康发电水平。2011年,龙源电力风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2026小时、设备可用率98.4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福建福清高山风电场设备利用小时数达到4250小时,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都极为罕见。

  如今,龙源电力并不满足于风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的成绩,龙源人将继续秉承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企业转型步伐,优化新能源发展结构,全方位地打造规模、质量、技术、创新的新能源企业世界第一。

    (摘自《中国能源报》2013年1月28日第22版,作者:陆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