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尊龙官方平台

  |    |  english
中国电力报:谢长军:打造世界一流新能源上市公司

【风人风语】

◆我认为品牌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品”代表内在品质,是一种实力的象征;“牌”代表外在表现,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龙源电力坚持品牌创新,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借着中国新能源大发展的东风,致力将“龙源电力”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新能源品牌。

◆国内有相当多的风电场效益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化开发和管理,把风电看得太简单了,实际上风电是个很复杂的专业。

◆一直以来,在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现实的挑战和各种矛盾始终如影随形,相互交织。

2020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的发展目标,符合我国风电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可以实现甚至提前实现的。预计今后一段时期风电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500万千瓦/年左右。

◆今后几年是考验中国风电装备质量的关键时期。风电设备制造业将进入大浪淘沙、兼并整合的时代,最终保留8~10家企业是比较合理的水平。

◆如何进一步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未来五年我们要共同回答的命题。

◆对于我国风电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我认为,需要进行三个转变: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发展质量转变;从追求装机容量向追求风电电量转变;从集中大规模开发向大规模、分散开发相结合转变。

【创业故事】

风之子

19783月,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步入大学校园的谢长军很难想到,他未来的三十多年将与象征着清洁无污染的风电联系在一起,因为大学他学习的是火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也就是俗称的“锅炉”专业。

大学毕业后,谢长军来到的是当时全国有名的火电厂———江苏谏壁电厂。当时的谢长军二十四岁,正是活力四射精力过人的年纪,一年半的实习经历令他对火电厂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直到现在,许多关于火电厂的数据我不能确定,都会从原来谏壁电厂的数据进行推算。”实习结束后,机缘巧合,回到当时水利电力部科技司开始工作的谢长军被分配协助司内一位负责新能源项目的老同志开展工作。这是谢长军与风电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这一接触就是八年,直到谢长军调往中能电力科技开发公司(以下简称中能公司)。尽管在中能公司的工作跟风电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谢长军却已经深深爱上风电这个新能源。“当时虽然没有做风电项目,但是我一直关注风电发展,出国考察时,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参观国外的风电场,哪怕是绕道而行。”在中能公司任职的六年时间并没有让谢长军疏远风电。

1999512日,当时的国家电力公司决定将龙源电力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龙源公司)、中能电力科技开发公司、中国福霖风能开发公司(以下简称福霖公司)三家全资子公司进行合并重组,后两家公司成为龙源电力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时任中能公司副总经理的谢长军也顺理成章的进入龙源电力集团公司。

最初的龙源公司并不是个以风电为主的企业。200011月,谢长军主持龙源公司工作之初,为这家公司定下的发展战略是“稳定基础,两翼齐飞”。所谓“基础”,是龙源公司旗下两个火电厂,而“两翼”则指的是中能公司带来的科技相关业务以及福霖公司带来的风电业务。

没想到很快“两翼齐飞”的愿望就难以实现了,中能公司由于业务调整,划归国电电力旗下。当时更加困扰谢长军的是对福霖公司的处理。当时的福霖公司经营情况很差,面临严重亏损。

那么龙源公司到底何去何从呢?围绕这个问题,谢长军当面请示上级相关领导,并郑重表达了投资风电领域的设想。幸运的是,他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这对于谢长军和龙源公司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从那以后,龙源公司开始着手进行风资源调查。从2002年至2004年的三年时间,龙源公司一直默默做着测风、人才积累等别人看来并不赚钱的基础工作。“可以说现在龙源高速发展的基础都是那个时候打下的。”2005年开始,龙源公司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其风电装机容量以每年平均近100%的速度快速增长。2007年龙源公司以129.8万千瓦装机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超百万千瓦的风电企业;2008年丹麦btm咨询公司发布的 2008世界风能发展报告》显示,龙源公司又以260万千瓦装机在全球风电装机排名中由第六位升至第五位,居亚洲第一。

随着风电发展热度日益上升,跑马圈风,占据有利资源成为行业内的共识。这时候的谢长军并没有盲目扩张规模,发电量才是他最为关注的重点。“2008年,龙源公司风电产业实现利润总额超过5亿元;风电发电量近40亿千瓦时,以占全国1/4的装机容量支撑了全国1/3的发电量;全年风电场平均发电利用小时数超过2300小时……龙源公司各项生产指标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经过了十多年的积淀,谢长军已经不再满足于项目收益能够给予的发展速度。200978日,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龙源公司整体重组改制为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龙源电力),为上市做最后的准备。

20091210日,在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全力支持下,谢长军和他领导的龙源电力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00916。高于发行价13.5%的开盘价,9.4%的首日涨幅,帮助龙源募集资金177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电力企业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最大、市盈率最高等多项第一,成为2008年以来香港市场发行估值最高的ipo,也是中国国有企业海外发行估值最高的ipo

谢长军和龙源电力一起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上。

有了资本市场的助力,一两年时间再造一个龙源电力已经不是梦。而谢长军的梦想不仅仅是更大的龙源电力和更多的风电装机,“龙源电力有理由渴望世界第一!”

【人物访谈】

2010年的新能源产业,风电无疑是发展最快的分支。风电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能源行业众多的目光。龙源电力又因为位居风电开发商之首而热度大增。作为龙源电力的掌舵者,谢长军的一举一动都被媒体视作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2010年是龙源电力上市的第一个完整年,也是龙源电力发展最快的一年。

2010年,风电行业告别了飞速发展的“十一五”,即将迎来充满希望的“十二五”,谢长军这位当之无愧的行业领袖对于过去有着怎样的感慨,对于未来又有哪些冀望?316日,刚刚参加完董事会的谢长军,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站在交汇处

◆ 《新能源导刊》:2010年对于龙源电力来说是满载收获的一年。请您介绍一下龙源电力一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

谢长军:2010年龙源电力取得的成就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说明:新增风电装机容量205万千瓦,控股装机容量达到656万千瓦,继续稳居亚洲第一;全口径发电量完成2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9%,其中风电发电量突破100亿大关,达101亿千瓦时;核准风电项目238万千瓦,新增风电储备容量1826万千瓦;实现营业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45.9%;实现利润总额32亿元,位居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第一位,其中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0亿元;年底资产总额达到746亿元,同比增长9.7%,资产负债率58.5%;净资产收益率达到9.6%

◆《新能源导刊》:大家都知道,风电发电量对于一个风电场的赢利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龙源电力2010年风电发电量高达101亿千瓦时,请您谈谈龙源电力是怎么做到的?

谢长军:的确,相比装机容量,发电量才是风电场真正的“生财之道”,是一个风电场运营健康与否的象征。发电量也是龙源电力开发风电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

为了保证每个风电场的发电量,龙源电力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首先,我们有着非常专业的测风队伍,能够掌握准确风资源数据。目前龙源电力有500多座测风塔在全国各地运行,使公司及时掌握全国各地区第一手风资源数据。风电场的选址对项目建成后发电量的增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其次,我们非常强调优化设计,这是项目高质量施工和高效率运行的基础。

龙源电力拥有两家国内从业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设计咨询机构,能够按照四大风能资源区推广典型设计,对于机组选型、微观选址、基础设计、场内线路、变电站布置等重点工程进行多方案比选论证,从而选取最优方案。

第三,推行生产运营集约化管理,建立了安全生产运营监控中心,采用以自主研发的生产实时监测系统为核心的运行数据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公司所有风电场运行状况。同时龙源电力成立了检修工程公司和风电机组备件中心,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专业维护检修队伍,统一购置备品配件,降低了检修成本,提高了检修质量,从而使风电机组可利用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0年,公司系统风电机组平均可利用小时2217小时,设备平均可利用率98.2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有了这些保障,尽管目前风电场限电现象比较严重,龙源电力的损失相对较小。我们现在发展的低风速和高海拔两个区域的风电场,由于送出条件较好,都将获得较好的效益。

◆《新能源导刊》:从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高增长高利润肯定是对股东最好的回报。从您刚才回答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龙源电力2010年相比2009年利润又有了大幅增长。您是怎么让风电场保持良好的赢利水平的呢?

谢长军:风电场的赢利能力需要多方面综合提高。我们的经营成本相对较低。对于风电场来说,设备成本占总成本的7成左右,通过优化设计、主设备打捆招标等方式能够使成本尽可能的降低。2010年我们风电项目主设备采购价格比2009年下降18%

当然,公司上市也是很重要的因素。ipo时候募集的资金大大降低了我们的财务成本,2010年还成功发行了56亿元低成本融资债券,建立了资金成本优势。

还有就是良好的项目基础。你也看到我们的风电场发电量和设备利用小时数都非常高。同时我们有大量优质项目储备,使得我们的开发能够有条不紊,按照最适合龙源电力的节奏前进。

最后是cdm。大家都知道cdm对于很多风电场来说,起到一个平衡盈亏的作用。2010cdm市场非常低迷,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不过龙源电力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2010年成功注册cdm项目30个,超过以往历年注册项目总和,同时获得ver减排总量114万吨,合计实现收入3.92亿元,比2009年增长86.7%

◆《新能源导刊》: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这个承上启下的时刻,您能否谈谈龙源电力过去飞速发展的五年和未来可能升至巅峰的五年?

谢长军:过去的五年确实令人感慨,也有很多难以忘怀的事情。

最难忘的肯定是龙源电力2009121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创下中国电力企业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最大、市盈率最高等多项第一,成为2008年以来香港市场发行、国有企业海外发行估值最高的ipo。获得多项第一是荣誉,而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是这件事情对于龙源电力非同寻常的意义所在。

还有海上风电项目的突破。20091020日,龙源电力如东海上(潮间带)试验风电场首批两台1.5兆瓦机组并网发电,实现全球潮间带风电零的突破,2010928日,16台机组、3.2万千瓦容量全部投产发电。2010108日,经过激烈竞争,公司成功中标江苏大丰潮间带风电场2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2010122日,龙源电力江苏如东15万千瓦海上示范项目获得批准。

这五年龙源电力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风电开发布局。截至201012月底,公司拥有控股子公司120家,其中风电103家;在全国28个省市区开发风电;累计完成风电储备6100万千瓦,在全国除四川、重庆、广西、港、澳、台地区的其余省份全部建立了测风点;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东北、东南沿海六大风电基地形成一定规模,基本奠定了龙源电力六大风电基地为主体、内陆风电为补充的全国风电开发格局。

2009年底,龙源电力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与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南非穆力洛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南非风电合作开发协议,成为国内首家进军国际风电市场的发电企业。

五年来,龙源电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底,风电装机容量突破50万千瓦;20079月,突破100万千瓦;20088月,突破200万千瓦;2009年,突破400万千瓦;2010年,突破600万千瓦,一直保持装机规模绝对领先地位。五年时间里,公司风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以76.2%的速度增长,尤其是2006年、2007年两年新增装机容量都超过了历年累计装机容量之和。
这五年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效益也同步提高。公司总资产五年时间增长了8.7倍,利润总额增长6.2倍。2010年单台机组平均容量1.21兆瓦,是2005年的2.4倍。五年来风电机组平均可利用率97.65%、设备利用小时数2281小时,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规模效益同步增长离不开龙源电力技术支撑体系。逐渐建立起风电十大技术尊龙官方平台的服务支持系统,形成了公司在前期测风、设计咨询、设备采购、运行监控、检修维护、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的独特优势。

除风电外,龙源电力还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多元发展。截至201012月底,公司控股装机容量达到847.3万千瓦,其中风电655.64万千瓦、火电187.5万千瓦、光伏发电1.2万千瓦、潮汐发电0.39万千瓦、生物质发电2.4万千瓦、地热发电0.2万千瓦。

“十二五”期间,龙源电力将大力发展风电,打造强化以风电建设、运营维护和相关技术服务等十大支持系统为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陆海并举,以陆地为主,加速开发海上风电,巩固海上风电国内领先地位。加快低风速和高海拔风电场建设,逐渐扩大使用多兆瓦级风电机组,推进风电机组升级换代。在风电装机方面,争取2012年达1180万千瓦,进入世界风电前三名;2015年底达2200万千瓦,装机规模世界第一。

除了大力发展风电,龙源电力还将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做好城市光伏建筑一体化、微型电网示范项目等新能源项目的前期与技术储备,力争2015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80万千瓦,20152020年,光伏发电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阶段,2020年规划投产规模200万千瓦。稳妥推进生物质能发电;积极跟踪潮汐、地热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进展,稳步推进;最终形成以风力发电为主体,多种新能源发电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问题和挑战

◆《新能源导刊》:这几年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多端,世界新能源行业呈现出哪些特点?

谢长军:几年来,世界风电保持高速增长。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统计,2010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358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1.94亿千瓦,比2009年(1.59亿千瓦)增长了22.5%

世界风电格局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2010年大多新增风电装机并非来自传统型风电市场(欧洲和北美市场),而是来自飞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共计4230万千瓦首次超越美国,居世界首位。美国和欧洲风电市场增长放缓,而印度、巴西、墨西哥、北非等新兴风电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还有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就是,海上风电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海上风电开发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型机组成功下线,施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开发范围进入水深50米。2010年欧洲新增装机容量(990万千瓦)中海上风电占到近一半,主要是英国、丹麦和比利时的新增海上风电项目。

从设备的角度来看,风电机组向大型化、智能化发展。单机容量逐步增大已成为国际风电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方面,目前国外主力机型是23兆瓦,国内主力机型是1.5兆瓦,2010年全世界新装机组的平均单机容量为2兆瓦左右 20091.6兆瓦),随着海上风电的迅速发展,单机容量为36兆瓦的风电机组已经开始商业化运营。

被认为对风电项目起到重要盈亏平衡的cdm机制也存在到期后的不确定性。虽然在目前电价制定思路中,本来就没有将cdm项目收益考虑在内,但是,在激烈的风电开发的竞争面前,许多风电开发商都将cdm收益作为弥补资源评价可靠性、设备质量、运营维护能力等不足带来损失的重要途径。因而,2012年后cdm机制的不确定性,必将极大的影响开发商的决策。

◆《新能源导刊》:在您看来,近期风电行业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谢长军:电网制约是目前风电发展的最大挑战。2005年以来,我国风电发展速度远远超过预期,竞争异常激烈,风电开发规划没有与电网发展规划很好地结合与协调。这段时间尽管电网规划与建设速度较快,但与风电发展速度相比,仍然严重滞后。随着风电建设规模不断增大,风电送出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地区风电限电成为常态。

其次,风电市场秩序有待规范。有些地区风电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出现了竞争激烈的局面。在国内风电开发“重速度,重规模,轻电量,轻效益”势头的影响下,有的风电开发企业不计成本圈占风电资源,导致项目开发成本越来越高,而对风电场实际运行状况与盈利能力关注不够,这不利于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风电设备制造业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随着我国风电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风机设备制造业迅猛扩张。2010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为1800万千瓦,仅华锐、金风、东汽、联合动力、明阳等5家企业的产能就超过上述容量。

另外,丹麦维斯塔斯、西班牙歌美飒、美国ge等国际风机制造业巨头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市场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

第四,国产风电设备质量有待考验。近几年,大量国产风机进入风电市场,从设备可利用率和发电水平看,国产风机与国际知名品牌还有一定差距。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急速扩张大都通过引进许可证生产的方式进行,不少新进入企业仓促上马,引进技术同质化,工艺水平低,设备性能不稳定。因此,可靠的风电设备供应以及维护修理能力的提高将是风电开发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五,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国风电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由于我国风电发展过快,各类设计、制造、风资源评价、检测认证等技术人才奇缺,尚未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战略机制。现在只有极少数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很多企业都只是通过实践来培养人才。

第六,局部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由于风电开发对拉动就业、增加税收作用不如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明显,不少地方政府提出了“资源换市场、市场促发展”的思路,要求风电开发企业优先使用本地生产的风电机组,或者直接与设备制造厂家捆绑引入,这一定程度上促使形成了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局面。

第七,可再生能源基金延后支付影响当期现金回收。目前风电电价补贴收入一般延后6~12个月支付,使风电企业形成较大的应收账款,不利于企业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影响企业经营效益。

新能源领航员

◆《新能源导刊》:对于很多投资风电的企业来说,您对风电行业的看法举足轻重。能否请您分析以下我国未来风电行业发展趋势?

谢长军: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风电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中国政府把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行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并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采取措施解决风电接入电网等发展瓶颈,可以预计,今后一段时期风电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500万千瓦/年左右。

而风电设备制造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入兼并整合时代。由于普遍看好中国风电市场发展前景,大量投资商纷纷涌入风电设备制造业,并开始出现过热的局面。据统计,目前国内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近90家,叶片企业50多家,塔筒企业近100家。不过我们要正确地看待这个现象,目前暴露出自主设计能力不强、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下一阶段风电设备制造业将进入大浪淘沙、兼并整合的时代,最终保留8~10家企业是比较合理的水平。

备受业界关注的海上风电将成为今后风电行业发展的趋势。“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海上风电开发力度,除了江苏海上风电之外,还将积极推动河北、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海上风电发展,将给风电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还有一点对于风电行业来说,未来的发展 方向可以用“三个转变”来概括: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发展质量转变;从追求装机容量向追求风电电量转变;从集中大规模开发向大规模、分散开发相结合转变。

◆《新能源导刊》:这两年风电行业蓬勃发展,有着大量的机会和风险,您能否分析一下目前行业存在的机会以及未来可能会有的风险,以及您作为成功者的建议?

谢长军:这几年的高速发展,机会毋庸置疑。目前各类资金对于新能源都非常感兴趣,风电相对成熟的技术和市场也是企业选择进入的原因。

从行业发展来看,推动陆上大型风电的建设,加快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提高风电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这些方面大家都十分了解。

从企业和项目的角度来看,龙源电力的经验是风电项目的开发要十分重视风电的送出问题以及项目储备。龙源电力之所以被资本市场看好,超过6000万千瓦的项目储备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经过多年的积累,龙源电力确立了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及人才优势,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风电前期开发服务、风电工程咨询设计、风电工程及设备采购管理、风电场运行监控、风电场检修及技术服务、风电场备品备件管理、清洁能源机制开发服务、风电职业技术培训、风电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十大技术尊龙官方平台的服务支持系统。这十个技术尊龙官方平台的服务支持系统应该是龙源电力成功的重要基础。(转载自2011年3月19日《中国电力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