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尊龙官方平台

  |    |  english
中國能源報:唱響中國“大風”歌 引領風電新航向

  大力發展新能源,是國家推行節能減排、應對全球變暖的重要舉措。龍源電力作為國電集團重要的新能源投資平台,在國電集團“大力發展新能源引領企業轉型”戰略的指引下,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致力於開發綠色能源,優化資源結構,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長期領跑我國新能源行業,走出了一條健康可持續的新能源發展之路,為國家低碳經濟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以史為證 龍源輝煌之路

  1993年1月23日,“龍源電力技術開發公司”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登記注冊。作為當時能源部電力司孕育的公司,初生的龍源以電力技術改造起步,先後成立了6家以電力技術改造為核心業務的子公司,分別為龍威發電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龍源電力環保開發公司、龍源電氣公司、煙台龍源電力技術有限公司、龍源電力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和龍源電子公司。

  這6家公司術業有專攻,各具特點,先後開發或引進了數項國內領先的專利技術,為中國電力行業的技術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專注技改業務的同時,龍源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電力總裝機不過4000萬千瓦,供電缺口十分巨大。在此背景下,正在尋求規模化發展的龍源決定辦電。初生的龍源注冊資金不足1億,國內融資渠道又受到限製,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勇於突破的龍源決定不走尋常路,嚐試海外發債。

  1993年10月15日,龍源與摩根士丹利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確定由後者作為債券承銷商,協助龍源完成海外融資。1994年3月7日,龍源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成立了全資子公司——雄亞(維爾京)有限公司,成功打開融資窗口。隨後龍源參照國際通用做法,聘請美國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進行財務審計,並邀請國際評級的兩大權威機構——美國標準普爾公司和穆迪公司,對公司進行債信評級。

  最終標準普爾公司給出了"bbb",穆迪公司給出"a-",這兩個評級結果都等同於中國國家級。龍源也由此創造了一項曆史——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評級的中國企業。

  1994年10月19日,在龍源發債團隊的努力下,債券成功定價,發行額度為11050萬美元,發債利率為當時中國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無擔保融資利率的最低水平——9.11%。

  在那個年代,中國企業鮮有海外發債的嚐試,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電力行業更無先例。龍源的成功為中國電力工業開啟了一扇通向國際資本市場的大門,探索出了一條通過企業行為實現引進外資辦電的新路子,為我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龍源也借此賺得第一桶金,為未來的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扣除了儲備金和施工期利息後,債券所募資金當年內全部投入了江蘇的兩個項目,其中天生港項目4798萬美元,夏港項目2652萬美元,分別投建了兩個2×12.5萬千瓦發電機組。這兩個項目不負眾望,投產後的生產運營均達到了國內同類機組的頂尖水平,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憑借這兩筆眼光卓著的投資,龍源的盈利水平和資產規模大幅提升,確保了公司有底氣大膽探索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1999年,龍源電力與中能、福霖公司重組成立龍源電力集團公司,與風電首次結緣。重組之初,龍源電力定下的發展戰略是“穩定基礎、兩翼齊飛”,即穩定龍源在江蘇投建的兩座火電廠,以火電的收益和現金流促進風電的發展,“兩翼齊飛”一個是風電,另一個是科技,科技主要是以風電為主的科技產業,包括風機製造技術、風電廠的勘測規劃等。

  但不到一年的時間,龍源電力就發現 “飛不動”了。2000年,根據國家電力公司整體規劃部署,龍源電力所屬龍源電力環保技術開發公司、龍源電氣公司、煙台龍源電力技術有限公司等高科技資產劃歸國電電力。麵對困難,龍源公司作出了一個當時行業內獨一無二的轉型——大力發展風電。

  2000年時,中國風電行業既沒有高科技技術引進,也沒有政策扶持,是一個幾乎無人問津的領域。龍源電力的領導集體一麵出國考察學習,一麵展開自主研發。2001年,龍源電力先後收購了甘肅、內蒙古、福建等地的風電資產,實現風電裝機6.16萬千瓦,邁出了風電發展的第一步。

  2002,龍源電力迎來了風電發展的又一重大曆史機遇。年底,中國電力體製改革、國家電力公司拆分,龍源電力成為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並接收了原國家電力公司已有的14.4萬千瓦風電資產。這成了當時龍源電力最寶貴的家當,也是日後公司開拓新能源之路的重要基礎。龍源電力提出:用3—5年的時間,以投資、收購、兼並等方式,擁有全國25%以上的風電裝機容量,成為全國最大的風電專業開發投資公司。

  2004年,龍源電力提出了明確目標,集中規劃,分步實施,規模經營,滾動發展的新能源發展思路,開始規劃建設六大風電基地,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方向。東北、內蒙古、東南沿海、新疆、甘肅、河北六大風電基地,覆蓋著全國風力資源最豐富的11個省份,也是日後龍源電力角逐風電的主戰場

  進入2005年,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中國風電開始迎來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而“先行一步”的龍源電力經過幾年的技術和人才積累,已然在競爭中贏得了先機。風電主營業務呈現規模發展態勢。

  在“十一五”的五年時間裏,龍源電力風電裝機規模平均以每年76.2%的速度增長,快速增長的裝機容量和優秀的項目質量締造了公司盈利水平的幾何級的增長。公司總資產從2005年底的86.4億元增長到2010年底的746億元,五年時間增長了8.6倍;除稅前利潤從2005年的4.95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2億元,增長了6.5倍。

  上山下海,進軍內陸海外

  曾幾何時,“三北”地區是我國風力資源最好,最具風電開發價值的“瑰寶之地”。而在前不久國家能源局下發的第二批風電核準計劃中,諸如內蒙古、甘肅、黑龍江、吉林等風電大省卻一個計劃項目都沒有被列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三北”地區棄風嚴重、項目核準難度加大、項目收益嚴重縮水已成為不爭的現實。龍源電力果斷調整思路,加快了企業轉型的步伐,在確保“三北”地區領先優勢的同時,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高海拔地區、內陸低風速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等電網接入條件好、風電消納能力強的地區,不斷優化風電布局。

  2012年12月28日,龍源雲南龍潭風電場#37號機組並網發電,從此刻開始,龍源電力風電裝機容量邁入千萬千瓦時代。

  劃時代意義的風機誕生在雲南並非偶然,它是龍源電力風電開發“非限電思路”的集中體現。群山環抱的龍潭風電場雖然道路崎嶇、風資源不突出,但卻不會輕易遭受限電損失。限電被風電行業稱為阻礙發展的終極殺手,2011年中國風電限電損失超過100億度,這一危害從2009年下半年逐漸暴露。

  在國內所有的風電開發商中,龍源電力顯然最早意識到了這一點。得益於提前戰略轉型,龍源電力的發電效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2012年上半年,風電發電量達到84.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31%,盈利能力穩居中國風電公司第一。

  此次戰略轉型始於2007年,這一年,當各大發電集團在風力資源富集的“三北”地區爭得你死我活時,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出人意料地“分兵南下”,劍指高海拔及海上風電,龍源人稱之為“上山下海”,兩年後,謝長軍進一步把這一戰略轉型完善為“上山、下海、進軍低風速”。

  在謝長軍看來,“三北”地區雖然風力資源最好,但隨著優質場址瓜分殆盡、棄風限電日趨嚴重、項目核準難度加大等不利因素的累積,“三北”地區的風電開發會遇到一個困難期。

  良醫治未病,謝長軍果斷調整思路,加快轉型步伐,在確保“三北”地區領先優勢的同時,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高海拔、內陸低風速和東南沿海等電網條件好、消納能力強、電價水平高的地區。

  風電上山始於雲南。2008年,謝長軍在中國的版圖上劃了一條對角線,從黑龍江公司抽調骨幹試水高海拔風電,當時,就連雲南當地政府對自身發展風電都抱有懷疑態度。

  龍源電力的信心來自精確測量的第一手資料。雲南龍源團隊發現,當地的氣候從亞熱帶跨越到寒帶,局部小氣候十分鮮明,風資源也存在由差變好的明顯轉變,加之無限電之憂、電價水平高等獨特優勢,雲南將是龍源電力風電布局戰略轉型的突破點。

  四年來,除了突破千萬千瓦關口的龍潭風電場,龍源電力在雲南馬不停蹄地建成投產了楊梅山、大理劍川雪邦山等風電項目。龍源電力雲南團隊按照謝長軍提出的要求,對當地的風資源進行了拉網式普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截至2012年9月30日,龍源電力在雲南的風資源儲備超過300萬千瓦,投產風電場19.8萬千瓦,在建33萬千瓦,分別位於昆明、曲靖、大理、麗江、臨滄等縣市。

  不僅僅在雲南,龍源人的雙腳已踏遍中國的高原。在貴州,馬擺山、西涼山風電場已建成投產,十二五期間,龍源電力計劃在畢節、黔西南自治州和銅仁投建10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在西藏,龍源電力正在那曲積極推進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風電項目。

  事實上,非限電戰略轉型最早的樣本應屬海上風電,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也是海上風電。龍源電力突破了多項世界性的難題,並將海上風電由貴族產業變為平民產業,2012年11月全部投產的裝機容量18.2萬千瓦的江蘇如東風電場,使人們第一次相信海上風電可以大規模開發。

  回顧海上風電的發展曆程可以發現,早在2007年3月,龍源電力即在江蘇南通成立了海上風電籌備處,這一時間比國家能源局召開的海上風電動員會提前了整整一年。

  雖有雄心壯誌,但做起事來卻腳踏實地。考慮到海上風電的建設難度,謝長軍定下“先小規模試驗,再中等規模示範,最後大規模開發”的基本策略。龍源電力準備以潮間帶風電場起步,由近及遠,最終過渡到近海

  在建設過程中,龍源電力掌握了海上風電單樁沉樁等核心施工技術,並取得了“海上(潮間帶)風電施工設備”、“鋼管樁打樁施工設備”、“鋼管樁沉樁施工工藝”等多項海上風電施工專利。同時還集成定製了專用施工裝備和特種作業船隻,大幅降低工程造價,年施工能力達20萬-25萬千瓦,為今後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創造了重要條件。目前,龍源電力憑借自身技術優勢正在積極布局遼寧、天津、山東、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海上風電項目。如今,在突破了潮間帶風電場的建設難題後,龍源電力逐步向近海、深海風電進軍。

  與此同時,低風速風電的拓荒項目已經在安徽有條不紊地開展。開發低風速風電是否可行,關鍵看成本控製得好不好。安徽地區風電年利用小時數隻有1700小時左右,成本稍高就沒有利潤了。通過來安風電場的建設,龍源電力總結出了在低風速地區建設風電場的獨特經驗:風機選點、風機改良、控製成本、改變運營。

  2011年5月,國內首座大型低風速風電場安徽來安風電場建成,2011年底裝機容量達到25萬千瓦,實現了安徽風電零的突破,更為重要的是,這裏曾經被認為不適宜開發風電,而龍源電力卻實現了盈利。

  龍源電力在安徽來安低風速示範項目的成功,為國家能源局堅定推進內陸風電建設提供了依據。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專程發來賀電,稱讚來安風電場項目的投產對促進我國內陸低風速省(區、市)的風能資源開發利用具有積極的示範引領作,要求龍源集團認真總結成功經驗,加快內陸地區風能資源開發步伐。

  至此,龍源電力的高海拔、海上、低風速風電建設取得了突破,謝長軍的“非限電”戰略轉型得以實現。

  從成立之初,龍源電力就將公司定位為“中國第一,世界著名”,在國內市場攻城略地的同時,龍源電力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進一步擴展企業發展空間。2011年7月13日,公司成功收購加拿大10萬千瓦風電項目,成為中國第一個在境外投資新能源項目的國有發電企業。

 

  質量誠信,製勝資本市場

  當自有資金無法滿足龍源電力的井噴式發展時,公司開始尋求搏擊國際資本市場的機會。

  2009年12月10日,龍源電力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當日,在亞洲股票市場普遍下行的不利形勢下,龍源電力以高於發行價13.5%的強勁勢頭跑贏大市,實現了9.4%的首日升幅,募集資金177億元人民幣,創下中國電力企業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融資額最大、市盈率最高、2009年全球能源行業最大規模ipo、史上最大規模亞洲可再生能源公司ipo等多項第一,並成為2008年以來香港市場發行估值最高的ipo及中國國有企業海外發行估值最高的ipo。

  在談到龍源電力成功上市的原因時,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聯席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孫瑋告訴記者,成功的關鍵因素並不是龍源電力的規模,而是他們的團隊、業績和管理能力。

  在券商的眼中,龍源電力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央企。從風電裝機規模來看,龍源電力一年一個台階,2010年進入世界前三、2011年成為世界第二。而更重要的是,龍源的增長不僅是量的增長而且更是質的增長。

  今年初,摩根士丹利做過一個分析,從管理水平、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等幾個方麵將龍源電力與葡電新能源、意電新能源等國際領先的上市風電企業進行橫向比較,分析結果表明,龍源電力在以上幾個方麵都達到或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而從龍源電力股票的估值水平來看,國際資本市場也已經認可龍源電力國際領先風電企業的地位。其次,龍源電力的資產分布較上市時更加優化合理,這在目前風力發電行業麵臨限電等一係列挑戰的環境下顯得尤為重要。龍源電力的管理層在上市後做出了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決定,減小在限電地區的裝機容量所占比例以應對當時尚不明顯的限電棄風問題。這個決定使得龍源能夠更加從容應對2011年以來行業出現的限電問題。

  在孫瑋看來,龍源電力是一家“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企業,上市三年後的今天,龍源電力當時對投資者許下的諾言均已兌現。身為投資銀行家的孫瑋對龍源電力今後的發展極具信心,她告訴記者,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龍源電力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企業。而且龍源的領先會體現在戰略眼光、企業管理、投資者回報、企業治理以及社會責任等企業的各個方麵;我們相信龍源會持續創新,在新的業務領域為中國和世界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多元並舉,龍源“全麵開花”

  2008年5月10日,江澤民同誌在考察公司所屬江蘇如東風電場時,對龍源電力提出了殷切希望:打造“龍源風電”品牌,領航中國新能源革命。

  要實現“領航中國新能源革命”的目標,緊緊發展風電是不夠的。在積極布局風電事業的同時,龍源電力也注重其他新能源多元並舉發展。特別是光伏發電,目前已成為龍源電力新能源產業布局中的又一個亮點。

  2003年,龍源電力開始悄然展開光伏發發電的前期準備工作。經過5年的調查研究和技術儲備,龍源電力作出決策,把發展光伏發電列入企業發展的重要日程。2009年,5月5日,龍源電力與青海格爾木市政府簽訂了20萬千瓦大型荒漠並網光伏項目協議書;同一年,公司在西藏獲得了羊八井1萬千瓦光伏項目核準批複。

  在高海拔地區建設規模巨大的光伏電站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外國專家曾經這樣斷言: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修建電站,無異於為自己修造墳墓。這並非聳人聽聞。據科學家測定,這塊平均海拔4000米千古高地,大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麵的一半,這意味著任何機器在這裏都會減少40%的功率。

  但這些都無法成為公司光伏事業發展的障礙。2010年,龍源電力西藏羊八井和青海格爾木兩個太陽能光伏項目當年開工、當年投產,不僅實現了公司光伏並網項目零的突破,也為後期項目大規模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截至2012年6月底,公司已建成太陽能光伏項目9萬千瓦,已形成一定發展規模。其中,青海格爾木5萬千瓦,西藏羊八井3萬千瓦,甘肅張掖1萬千瓦。青海格爾木項目采用了792台雙軸跟蹤係統、120台斜單軸跟蹤係統、4套平單軸跟蹤係統;西藏羊八井采用了280台雙軸跟蹤係統、2套平單軸跟蹤係統。目前,龍源電力已經與青海、西藏、內蒙古、新疆、甘肅、北京等多個省份簽訂開發協議,項目儲備達到200萬千瓦。

  除了光伏發電,龍源電力還在潮汐發電、地熱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領域全麵展開積極探索,形成了清潔綠色能源產業全麵開花的發展格局。

  國電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是利用海洋潮汐能發電的水電站,安裝5台雙向燈泡貫流式機組和1台新型燈泡臥軸貫流式水輪機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3900千瓦,規模在世界名列前茅;

  龍源電力積極開辟地熱發電新途徑,投資建成了西藏羊八井1000千瓦新型地熱發電項目,二期1000千瓦擴建工程也已於2010年底投產發電。羊八井地熱發電示範電站,采用了雙螺杆膨脹動力技術。它作為一種新型的地熱發電技術,適用於西藏地熱資源的開發,不僅成熟可靠,而且前景廣闊;

  位於江蘇的龍源東海生物質2台1.2萬千瓦發電項目於2008年10月並網發電,它是龍源電力首個生物質發電項目。2011年底,龍源電力還收購了國電友誼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等4個生物質企業,至此龍源電力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達到了14.4萬千瓦。

  其他新能源多元並舉策略,讓如今的龍源電力實現了“多翼齊飛”。長期堅持、適時調整的轉型策略,成就了龍源電力的全麵發展。

  技術為王,譜寫風電神話

  在中國風電界,流傳著很多真實的“神話”:德國、英國等國的風電專家每年要到蘇州龍源白鷺風電職業技術培訓中心上課;外資企業的cdm合同要用龍源電力的範本;經龍源電力選點的風機,發電量往往高出許多;龍源電力至今未發生過一起人身傷亡事故……這些神話並非空穴來風,其背後是龍源電力“風電十大服務技術支持體係”。

  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龍源電力形成了涵蓋前期測風、設計谘詢、設備采購、運行監控、檢修維護、技術研發、專業培訓、cdm運作等多個領域的獨特優勢。

  2005年,國際cdm市場開始對中國市場開放,國內業界普遍持將信將疑態度,但龍源電力卻敏銳地發現了潛在的市場機會,成立了碳資產管理技術有限公司,對cdm項目進行統一管理、專業經營並以選擇優質客戶為導向。截至目前,龍源電力cdm在聯合國的注冊項目累計160多個,獨占亞洲市場鼇頭。

  巧借東風,龍源電力憑借中-德政府合作《中-德風電培訓與研究項目》建立了蘇州龍源白鷺風電職業技術培訓中心,采用德國風電培訓體係,突出培訓課程的互動性、操作性、趣味性和知識轉化效率,首創中國風電企業出海認證、高空救援培訓。

  為提高風機發電效率,龍源電力成立風電前期開發技術服務體係,采用數值模擬技術、虛擬測風塔、移動測風、無人駕駛機等國際上最先進的手段進行測風。

  在風電施工過程中,龍源電力一改盛行於當下的“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工程,建立中國福霖風能工程有限公司和新疆風電工程設計谘詢有限責任公司,專門從事風電工程設計工作。風機基礎、升壓站、道路工程等項目,必須由龍源電力組織圖紙會審,隻有通過設計審查的工程項目,才能進入招標程序,並堅持會審圖紙製度不動搖。至今,龍源電力沒有發生過一起人身傷亡事故。

  為降低采購成本、保證采購質量,龍源電力利用招標中心發揮規模優勢,采取打捆招標、集中采購方式,2011年風機平均采購價格為每千瓦4275元(含稅),明顯低於同行企業設備采購價格。

  為實行生產運營集約化管理,龍源電力建立了安全生產運營監控中心,實時監控公司所有風電場的運行狀況。

  為提高發電量,減少故障帶來的不必要損失,龍源電力統一配置備品配件和檢修管理,全麵開展風電機組運行優化和發電量對標管理,提高了設備健康發電水平。2011年,龍源電力風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2026小時、設備可用率98.44%,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福建福清高山風電場設備利用小時數達到4250小時,在國內乃至世界範圍都極為罕見。

  如今,龍源電力並不滿足於風電裝機突破1000萬千瓦的成績,龍源人將繼續秉承發展為第一要務,加快企業轉型步伐,優化新能源發展結構,全方位地打造規模、質量、技術、創新的新能源企業世界第一。

    (摘自《中國能源報》2013年1月28日第22版,作者:陸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