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尊龙官方平台

  |    |  english
感動電力——與風共舞

  感動心語:他們,克服了常年漂泊在海上帶來的精神寂寞、隨潮汐作業帶來的生物鍾紊亂、以及冬天涉水作業對身體的侵害等困難和艱辛;他們,僅用兩年時間,就掌握了潮間帶風電施工的核心技術——單樁基礎沉樁技術,打破了海上風電被稱為“貴族項目”的說法,使低成本高速度建設海上新能源成為現實。

  “1億”和“1000萬”兩個數字對於每一個國電人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10月底,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總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標誌性風機位於江蘇如東海上(潮間帶)15萬千瓦大型示範風電場。  

  在海上(潮間帶)建風電場,相信大多數人不但沒聽說過,更沒見過。但是,當在如東的環港外灘上看到一排排佇立的風機,巨大的葉片旋轉著、唱著歡樂的歌,這壯觀的場麵令人不由感歎,真是一個奇跡!  

  國電龍源江蘇海上風電公司憑借在風電開發領域的實力,成為中國海上風電行業的領跑者。作為公司的主力軍——工程建設部,以其攻堅克難、銳意創新的團隊高效合力,書寫著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今年9月,央視“走基層”欄目將國電龍源海上(潮間帶)15萬千瓦大型示範項目確立為“十二五”重大工程項目報道對象,把鏡頭對準了國電龍源江蘇海上風電公司工程建設團隊。  

  勇於“吃螃蟹” 實現新突破  

  江蘇如東海上風電場位於江蘇如東縣環港外灘離岸3至8千米的潮間帶區域,規劃總裝機容量15萬千瓦,是國內首個海上(潮間帶)示範風電項目。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還處於探索階段,作為一個創新型項目研發團隊,國電龍源江蘇海上風電公司工程建設部從設計、施工到裝備等各個環節並無成功經驗可借鑒,團隊麵臨著從人員配置到技術方麵的一個又一個難關。 

  在工程部10多名工作人員中,隻有三四人具有火力發電工作的經驗,並無海上風力發電的工作經驗,其餘大多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麵對幾乎是零起點的巨大困難,整個團隊沒有退縮,他們邊學習,邊探索,邊實踐,日複一日往返於岸邊潮間帶之間,對灘麵情況進行實地考察,逐漸摸清了如東潮間帶的水文情況和規律,為日後該項目的海上施工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前世界上對灘塗風電一直處於理論研究的階段,從未進入過實際操作領域。工程部走訪了國內很多家研製單位、設計院,查閱了大量資料,提出了營造陸域工況、海域工況、水陸兩棲準備3種潮間帶風電場方案,經過反複討論,反複推敲,最後確定了施工方案。經過兩年多的調研、谘詢、灘塗試驗、計算機模擬試驗、方案選優等一係列前期準備工作,研製出專門用於潮間帶風電施工的淺吃水可坐灘平底駁,確定了“漲潮時用船運輸設備及施工船隻移場,落潮時坐灘施工”的思路,摸索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適應我國沿海水文、地質和海岸特點的海上風電建設道路。  

 

  “摸索”出來的國際領先  

  “項目建設之前我們設想了很多可能遇到的困難並預備了解決方案,但到了實際操作階段,卻出現了很多之前從未想到過的困難。”國電龍源江蘇海上風電公司總經理張鋼對此十分感慨,“我們完全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風機基礎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的關鍵技術難點。工程部通過總結陸上風電的施工經驗及學習國外先進的施工技術,首先嚐試采用混凝土承台風機基礎,但是因為工序多、工期長、費用高,他們隨即改進施工方法,在國內首次采用了鋼結構多角架、大直徑單樁的風機基礎型式,大大提高了風機基礎的施工效率。在如東15萬千瓦潮間帶示範風電場建設中,公司還首次大規模應用單樁沉樁技術。單樁施工工藝在國內無成熟經驗可借鑒,這些鋼管樁大約長50米、外徑5米、厚度65-100毫米,重達400多噸,如何確保這個龐然大物沉樁時的垂直度成為項目施工過程中麵臨的嚴峻挑戰。  

  此時,在如東32兆瓦潮間帶項目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項目技術帶頭人張樂平,擔起了這個重任。由於如東潮間帶地質條件較為複雜,土質軟硬變化較大,首根單樁沉樁過程中,樁體垂直度偏差較大,無法滿足風機運行25年的設計要求。張樂平當機立斷,暫停沉樁作業,召集專家在施工現場召開研討會。會上,張樂平根據自己的經驗,結合樁體入土不深的實際情況,最終確定了挖開泥土,用吊機拔樁後重新沉樁的施工方案。同時,從初始狀態樁體自然垂直壓錘、沉樁貫入度錘擊能量等多個方麵,對沉樁工藝進行重大調整。通過這一係列調整、優化,在後來的沉樁過程中,樁體垂直度偏差由千分之五下降到千分之三,每根樁體的垂直度均控製在設計要求以內,大大提高了海上風電施工效率。  

  通過工程建設部的不斷探索與研究,公司已經取得了“海上潮間帶風電施工設備”、“鋼管裝打樁施工設備”、“鋼管樁沉樁施工工藝”等多項海上風電施工專利,初步摸清了海上風電施工規律,掌握了施工工藝。目前,龍源電力單樁沉樁技術水平國內領先、國際先進。  

 

  “跟著月亮走”的海上追風人  

  海上風電場建設與之陸上相比,有著更為艱辛的一麵。在項目建設伊始,公司請當地民工來進行基礎建設,結果民工們堅持了不到一周,連工錢都不要就走了,可見工作環境的惡劣非常人所能忍受。  

  海上施工一般是在落潮時進行,這樣的工作方式被龍源人形象地描述為“跟著月亮走”。因為潮汐是受月亮影響的,每天漲落兩次,第二天比第一天推遲一個小時左右,也就是說,今天是淩晨3時開工,明天就是4時,每天時間都不一樣,15天為一個周期。一年365天,最佳施工時間隻有秋夏兩季,一個月裏的施工時間隻有10天,一天裏麵真正打風機樁柱的時間隻有兩個小時,施工必須環環相扣,耽誤幾分鍾,就有可能等下一個潮位。  為了抓住這每天兩次潮汐漲落、可供施工的短暫時間,施工人員都長時間吃住在船上,現場施工基本上都是候潮作業、連續作業,有時候甚至淩晨一兩點就要爬起來開始工作,惡劣的工作條件使得施工現場的工程建設部人員生物鍾紊亂。由於海上作業的特殊條件,船舶露灘時水冷空調無法正常使用,白天甲板被太陽一曬,溫度非常高,赤腳踩上去,火辣辣地疼;夜裏海麵氣溫低,由於爬高作業,又不能穿厚重的衣服,凍得人直打哆嗦。現場人員有時需要水作業,冬天冰冷的海水刺得人雙腿麻木。工程建設部主任陳強曾經在船上一待就是一個星期,他笑著說:“白天船上就是‘鐵板燒’,到了晚上,大家沒有什麼可消遣的活動,就隻能躺在甲板上數星星。”   

  工程建設部的顧欣一次出海勘測,由於淩晨4時就要出海,大家都起得很早,到了船上都很困,一上船就撲到床上睡了。等顧欣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他發現身邊3位同事都不見了!跑出去一看,才發現一個年輕同事縮在駕駛艙裏,麵色蒼白,雙眼緊閉,咬緊牙關,任怎麼叫都不搭理;另一個小夥子則在船尾抱住一個大桶不停地嘔吐,剩下一人正在輕拍著他的後背。顧欣走上前一看,那小夥子吐出來的都已經是黑色苦膽水了。即使這樣,他們依舊咬緊牙關,按計劃完成了勘測。  

  就是這樣一群埋頭苦幹的建設者,他們跟著月亮的腳步,點亮了萬家燈火,圓滿完成了一個個首創性的工作,為國產海上風電機組走向成熟提供了試驗平台,為國家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使在國外被稱為“貴族項目”的海上風電建設在國電龍源“平民化”。

  (此文刊登於《中國電力報》2011年12月16日頭版感動電力欄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