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尊龙官方平台

  |    |  english
龍源海上“追風人”——江蘇海上龍源公司工程建設團隊側記

  江蘇海上龍源公司工程建設團隊在單管樁沉樁過程中接受央視記者采訪

 

  龍源海上潮間帶風電場全景

 

  “現在我們要把施工船移到7公裏以外的一處地方進行風機吊裝。在漲潮時,要在兩個小時的時間內把足球場大小的船舶精確地移動到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央電視台記者朱虹站在龍源振華施工船的甲板上,手指遠處的海麵做著現場采訪。

  920,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走基層”欄目組記者來到江蘇海上龍源公司龍源振華起重船上,詳細采訪和拍攝了國電龍源海上(潮間帶)150兆瓦大型示範項目工程建設情況。月初以來,中宣部等部門統一對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進行部署,央視“走基層”欄目將國電龍源海上(潮間帶)150兆瓦大型示範項目確立為“十二五”重大工程項目報道對象,將鏡頭對準了江蘇海上龍源公司工程建設團隊,將其樹立為我國海上風電事業的典型、標兵。

 

  技術創新提高工程效率

  上午10點,工程建設團隊一線負責人張樂平剛一登上施工船,就開始著手指揮打樁,這已經是他第10次指揮單管樁沉樁工作了。220噸重的液壓衝擊錘不斷變化著力度和頻率,打在400噸重的基礎樁上,發出的咚咚聲“猶如一曲大型交響樂”。在張樂平看來,一切都顯得那麼習慣和自然。然而,談起一開始接受沉樁任務時,張樂平仍然心潮起伏。

  在潮間帶建設一個風機基礎,混凝土基礎要20天,多管樁基礎要10天。為了提高施工效率,龍源電力決定大規模應用單樁沉樁技術。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龍源電力並無國內外先進經驗可循,前兩次單樁沉樁垂直度誤差率都遠過了行業標準,無法滿足風機正常運行的技術要求。在這個關鍵時刻,張樂平被任命為現場總指揮,成為“沉樁前線”的負責人。“當時確實壓力很大,兩天兩夜沒睡著覺。前兩次沉樁都失敗了,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 張樂平回憶說。

  在第二根樁“打偏”以後,有專家認定,以目前的技術根本無法達到千分之六的誤差率。但張樂平堅持要打第三根樁,“這個方案是我們反複研究的結果,而且經過了設計院和專家會議的幾輪討論,隻要調整到基礎樁在自然狀態下垂直,沉樁必然成功,我有信心。”

  813,張樂平帶領工程建設團隊開始了第三次沉樁。在整個沉樁過程的兩個多小時中,“我們一直站在抱樁器跟前,”張樂平回憶說,“一開始每沉25公分就監測調整一次垂直度,後來是每一米就停一次。”據團隊成員陳強回憶,“液壓衝擊錘敲擊三千多下的過程中,大家手中的對講機就一直沒有停過。”隨著最後一錘聲音,抱樁器顯示的垂直度誤差率定格在了千分之二。也就是說,50多米長、5直徑、幾百噸重的龐然大物,被最大達到11000噸的力量打入地下40多米以後,誤差隻有幾毫米。張樂平緊繃的臉也終於露出了笑容。

  現在,工程建設團隊已經駕輕就熟,每一錘用多大的力,要如何根據地質情況精確計算和調整垂直度,是他們團隊掌握的核心技術了。

  江蘇海上龍源公司總經理張鋼說:“真的很感謝工程建設團隊,那一次成功不僅僅是一個基礎樁的成功,它意味著我們已經攻克了單管樁沉樁技術,掌握了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的核心技術。”

  現在,江蘇海上龍源工程建設團隊每個月可以以平均千分之三的誤差率完成十根單管樁基礎的施工,快速推進了工程建設速度。

 

  以船為家保證施工進度

  當央視記者看到工程建設團隊在半夜11點開始吊裝防撞柱、海纜穿線管和風機基礎作業平台等基礎輔助件時,感到大惑不解:為什麼這麼晚了才開始工作呢?

  潮汐是受月亮影響的,每天漲落兩次,第二天比第一天推遲一個小時左右,15天為一個周期。因為要在漲潮時移船運輸,落潮時坐灘施工,所以團隊作息和工作的時間要根據潮位變化不斷調整。“我們工作都是跟著月亮走的,如果說今天是淩晨三點達到高潮位,那就得三點爬起來移船,那明天就是四點,後天就是五點,長此以往施工人員生物鍾都被打亂了,很多同事都不適應。”張樂平無奈地說。

  施工船體龐大,移動緩慢,潮汐又處於不斷變化中,因而施工時間被拆散了,有效時間短而且零碎。“所以,我們的工作必須環環相扣,每一分鍾都很重要。有可能就差那麼幾分鍾,就要等到下一個潮位,工程進度就要耽擱一天。”張樂平解釋說。這些因素決定了船上人員不能頻繁上岸。於是,施工船就成了每個工程建設團隊的第二個家。

  季曉強今年30歲,孩子剛剛8個月大。談起目前的工作狀況,他辛酸地搖搖頭:“最長一次我在船上呆了四個月,那時候真的非常想念家人。現在孩子那麼小,我也不能經常回去照顧她們,難為我媳婦兒了。”

  風機基礎輔助件吊裝完成後已經到了後半夜,但唐永衛還躺在床上看書。“海風太大,吹在玻璃窗上一直響,根本睡不著,反正一會兒五點鍾也要移船了,索性不睡了。”唐永衛無奈地說。

  王緒隆是團隊中年齡最小的,今年隻有24歲。學習文科出身的他雖然工作還不滿三年,但經過在船上長時間的磨礪,現在已經能獨立指揮風機的吊裝了。“在船上雖然很苦,卻真的很鍛煉人,我能學到不少東西。”王緒隆樂觀地表示。

  張斌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基本上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甚至一個蘿卜幾個坑,沒有人替換,真的很辛苦。”除此之外工程建設團隊還要應對突然發生的危險狀況。

  據張斌回憶,有一次吊裝風機機艙時,風速突然增加到每秒14米,塔筒在狂風中搖擺不定。“當時第三截塔筒剛剛吊完,如果不及時把機艙壓上去,會造成螺栓斷裂,更嚴重的會導致塔筒倒塌,造成幾百萬的損失。”後來,利用潮汐特性,在風速降低至每秒12米那短暫的時間內,大家終於順利地把機艙壓了上去,然而每個人都驚出了一身冷汗。

  為了保證工程進度,江蘇海上龍源公司工程建設團隊長時間吃在船上,住在船上,目的隻有一個——在保證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進度,保持並擴大龍源海上風電在行業內的領先優勢,為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辦公室 馮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