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尊龙官方平台

  |    |  english
中國電力報:謝長軍:打造世界一流新能源上市公司

【風人風語】

◆我認為品牌應該從兩個方麵來解讀:“品”代表內在品質,是一種實力的象征;“牌”代表外在表現,是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結合。龍源電力堅持品牌創新,不斷提升品牌競爭力,借著中國新能源大發展的東風,致力將“龍源電力”打造成為世界一流新能源品牌。

◆國內有相當多的風電場效益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專業化開發和管理,把風電看得太簡單了,實際上風電是個很複雜的專業。

◆一直以來,在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曆程中,現實的挑戰和各種矛盾始終如影隨形,相互交織。

2020年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億千瓦的發展目標,符合我國風電發展的實際情況,是可以實現甚至提前實現的。預計今後一段時期風電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500萬千瓦/年左右。

◆今後幾年是考驗中國風電裝備質量的關鍵時期。風電設備製造業將進入大浪淘沙、兼並整合的時代,最終保留8~10家企業是比較合理的水平。

◆如何進一步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係,是未來五年我們要共同回答的命題。

◆對於我國風電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我認為,需要進行三個轉變:從追求發展速度向追求發展質量轉變;從追求裝機容量向追求風電電量轉變;從集中大規模開發向大規模、分散開發相結合轉變。

【創業故事】

風之子

19783月,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步入大學校園的謝長軍很難想到,他未來的三十多年將與象征著清潔無汙染的風電聯係在一起,因為大學他學習的是火電廠熱能動力工程專業,也就是俗稱的“鍋爐”專業。

大學畢業後,謝長軍來到的是當時全國有名的火電廠———江蘇諫壁電廠。當時的謝長軍二十四歲,正是活力四射精力過人的年紀,一年半的實習經曆令他對火電廠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

“直到現在,許多關於火電廠的數據我不能確定,都會從原來諫壁電廠的數據進行推算。”實習結束後,機緣巧合,回到當時水利電力部科技司開始工作的謝長軍被分配協助司內一位負責新能源項目的老同誌開展工作。這是謝長軍與風電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這一接觸就是八年,直到謝長軍調往中能電力科技開發公司(以下簡稱中能公司)。盡管在中能公司的工作跟風電沒有直接聯係,但是謝長軍卻已經深深愛上風電這個新能源。“當時雖然沒有做風電項目,但是我一直關注風電發展,出國考察時,隻要有機會,我一定要參觀國外的風電場,哪怕是繞道而行。”在中能公司任職的六年時間並沒有讓謝長軍疏遠風電。

1999512日,當時的國家電力公司決定將龍源電力集團公司(以下簡稱龍源公司)、中能電力科技開發公司、中國福霖風能開發公司(以下簡稱福霖公司)三家全資子公司進行合並重組,後兩家公司成為龍源電力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而時任中能公司副總經理的謝長軍也順理成章的進入龍源電力集團公司。

最初的龍源公司並不是個以風電為主的企業。200011月,謝長軍主持龍源公司工作之初,為這家公司定下的發展戰略是“穩定基礎,兩翼齊飛”。所謂“基礎”,是龍源公司旗下兩個火電廠,而“兩翼”則指的是中能公司帶來的科技相關業務以及福霖公司帶來的風電業務。

沒想到很快“兩翼齊飛”的願望就難以實現了,中能公司由於業務調整,劃歸國電電力旗下。當時更加困擾謝長軍的是對福霖公司的處理。當時的福霖公司經營情況很差,麵臨嚴重虧損。

那麼龍源公司到底何去何從呢?圍繞這個問題,謝長軍當麵請示上級相關領導,並鄭重表達了投資風電領域的設想。幸運的是,他的想法得到了領導的認可,這對於謝長軍和龍源公司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從那以後,龍源公司開始著手進行風資源調查。從2002年至2004年的三年時間,龍源公司一直默默做著測風、人才積累等別人看來並不賺錢的基礎工作。“可以說現在龍源高速發展的基礎都是那個時候打下的。”2005年開始,龍源公司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其風電裝機容量以每年平均近100%的速度快速增長。2007年龍源公司以129.8萬千瓦裝機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超百萬千瓦的風電企業;2008年丹麥btm谘詢公司發布的 2008世界風能發展報告》顯示,龍源公司又以260萬千瓦裝機在全球風電裝機排名中由第六位升至第五位,居亞洲第一。

隨著風電發展熱度日益上升,跑馬圈風,占據有利資源成為行業內的共識。這時候的謝長軍並沒有盲目擴張規模,發電量才是他最為關注的重點。“2008年,龍源公司風電產業實現利潤總額超過5億元;風電發電量近40億千瓦時,以占全國1/4的裝機容量支撐了全國1/3的發電量;全年風電場平均發電利用小時數超過2300小時……龍源公司各項生產指標均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經過了十多年的積澱,謝長軍已經不再滿足於項目收益能夠給予的發展速度。200978日,經國務院國資委批準,龍源公司整體重組改製為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龍源電力),為上市做最後的準備。

20091210日,在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的全力支持下,謝長軍和他領導的龍源電力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0916。高於發行價13.5%的開盤價,9.4%的首日漲幅,幫助龍源募集資金177億元人民幣,創下中國電力企業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融資額最大、市盈率最高等多項第一,成為2008年以來香港市場發行估值最高的ipo,也是中國國有企業海外發行估值最高的ipo

謝長軍和龍源電力一起站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上。

有了資本市場的助力,一兩年時間再造一個龍源電力已經不是夢。而謝長軍的夢想不僅僅是更大的龍源電力和更多的風電裝機,“龍源電力有理由渴望世界第一!”

【人物訪談】

2010年的新能源產業,風電無疑是發展最快的分支。風電的高速發展吸引了能源行業眾多的目光。龍源電力又因為位居風電開發商之首而熱度大增。作為龍源電力的掌舵者,謝長軍的一舉一動都被媒體視作行業發展的風向標。

2010年是龍源電力上市的第一個完整年,也是龍源電力發展最快的一年。

2010年,風電行業告別了飛速發展的“十一五”,即將迎來充滿希望的“十二五”,謝長軍這位當之無愧的行業領袖對於過去有著怎樣的感慨,對於未來又有哪些冀望?316日,剛剛參加完董事會的謝長軍,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站在交彙處

◆ 《新能源導刊》:2010年對於龍源電力來說是滿載收獲的一年。請您介紹一下龍源電力一年來取得了哪些成績。

謝長軍:2010年龍源電力取得的成就可以用一組數字來說明:新增風電裝機容量205萬千瓦,控股裝機容量達到656萬千瓦,繼續穩居亞洲第一;全口徑發電量完成21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9%,其中風電發電量突破100億大關,達101億千瓦時;核準風電項目238萬千瓦,新增風電儲備容量1826萬千瓦;實現營業收入142億元,同比增長45.9%;實現利潤總額32億元,位居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第一位,其中歸屬母公司淨利潤20億元;年底資產總額達到746億元,同比增長9.7%,資產負債率58.5%;淨資產收益率達到9.6%

◆《新能源導刊》:大家都知道,風電發電量對於一個風電場的贏利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龍源電力2010年風電發電量高達101億千瓦時,請您談談龍源電力是怎麼做到的?

謝長軍:的確,相比裝機容量,發電量才是風電場真正的“生財之道”,是一個風電場運營健康與否的象征。發電量也是龍源電力開發風電項目的重要考核指標。

為了保證每個風電場的發電量,龍源電力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係。

首先,我們有著非常專業的測風隊伍,能夠掌握準確風資源數據。目前龍源電力有500多座測風塔在全國各地運行,使公司及時掌握全國各地區第一手風資源數據。風電場的選址對項目建成後發電量的增加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其次,我們非常強調優化設計,這是項目高質量施工和高效率運行的基礎。

龍源電力擁有兩家國內從業時間最長、經驗最豐富的設計谘詢機構,能夠按照四大風能資源區推廣典型設計,對於機組選型、微觀選址、基礎設計、場內線路、變電站布置等重點工程進行多方案比選論證,從而選取最優方案。

第三,推行生產運營集約化管理,建立了安全生產運營監控中心,采用以自主研發的生產實時監測係統為核心的運行數據管理平台,實時監控公司所有風電場運行狀況。同時龍源電力成立了檢修工程公司和風電機組備件中心,培養了一支高素質專業維護檢修隊伍,統一購置備品配件,降低了檢修成本,提高了檢修質量,從而使風電機組可利用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2010年,公司係統風電機組平均可利用小時2217小時,設備平均可利用率98.28%,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有了這些保障,盡管目前風電場限電現象比較嚴重,龍源電力的損失相對較小。我們現在發展的低風速和高海拔兩個區域的風電場,由於送出條件較好,都將獲得較好的效益。

◆《新能源導刊》:從對於一個上市公司來說,高增長高利潤肯定是對股東最好的回報。從您剛才回答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龍源電力2010年相比2009年利潤又有了大幅增長。您是怎麼讓風電場保持良好的贏利水平的呢?

謝長軍:風電場的贏利能力需要多方麵綜合提高。我們的經營成本相對較低。對於風電場來說,設備成本占總成本的7成左右,通過優化設計、主設備打捆招標等方式能夠使成本盡可能的降低。2010年我們風電項目主設備采購價格比2009年下降18%

當然,公司上市也是很重要的因素。ipo時候募集的資金大大降低了我們的財務成本,2010年還成功發行了56億元低成本融資債券,建立了資金成本優勢。

還有就是良好的項目基礎。你也看到我們的風電場發電量和設備利用小時數都非常高。同時我們有大量優質項目儲備,使得我們的開發能夠有條不紊,按照最適合龍源電力的節奏前進。

最後是cdm。大家都知道cdm對於很多風電場來說,起到一個平衡盈虧的作用。2010cdm市場非常低迷,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不過龍源電力克服了很多困難,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2010年成功注冊cdm項目30個,超過以往曆年注冊項目總和,同時獲得ver減排總量114萬噸,合計實現收入3.92億元,比2009年增長86.7%

◆《新能源導刊》: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在這個承上啟下的時刻,您能否談談龍源電力過去飛速發展的五年和未來可能升至巔峰的五年?

謝長軍:過去的五年確實令人感慨,也有很多難以忘懷的事情。

最難忘的肯定是龍源電力2009121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創下中國電力企業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融資額最大、市盈率最高等多項第一,成為2008年以來香港市場發行、國有企業海外發行估值最高的ipo。獲得多項第一是榮譽,而為公司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才是這件事情對於龍源電力非同尋常的意義所在。

還有海上風電項目的突破。20091020日,龍源電力如東海上(潮間帶)試驗風電場首批兩台1.5兆瓦機組並網發電,實現全球潮間帶風電零的突破,2010928日,16台機組、3.2萬千瓦容量全部投產發電。2010108日,經過激烈競爭,公司成功中標江蘇大豐潮間帶風電場2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2010122日,龍源電力江蘇如東15萬千瓦海上示範項目獲得批準。

這五年龍源電力實現了全國範圍內的風電開發布局。截至201012月底,公司擁有控股子公司120家,其中風電103家;在全國28個省市區開發風電;累計完成風電儲備6100萬千瓦,在全國除四川、重慶、廣西、港、澳、台地區的其餘省份全部建立了測風點;新疆、甘肅、內蒙古、河北、東北、東南沿海六大風電基地形成一定規模,基本奠定了龍源電力六大風電基地為主體、內陸風電為補充的全國風電開發格局。

2009年底,龍源電力開始開拓海外市場,與中非發展基金有限公司、南非穆力洛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正式簽署南非風電合作開發協議,成為國內首家進軍國際風電市場的發電企業。

五年來,龍源電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6年底,風電裝機容量突破50萬千瓦;20079月,突破100萬千瓦;20088月,突破200萬千瓦;2009年,突破400萬千瓦;2010年,突破600萬千瓦,一直保持裝機規模絕對領先地位。五年時間裏,公司風電裝機容量平均每年以76.2%的速度增長,尤其是2006年、2007年兩年新增裝機容量都超過了曆年累計裝機容量之和。
這五年在規模增長的同時效益也同步提高。公司總資產五年時間增長了8.7倍,利潤總額增長6.2倍。2010年單台機組平均容量1.21兆瓦,是2005年的2.4倍。五年來風電機組平均可利用率97.65%、設備利用小時數2281小時,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規模效益同步增長離不開龍源電力技術支撐體係。逐漸建立起風電十大技術服務支持係統,形成了公司在前期測風、設計谘詢、設備采購、運行監控、檢修維護、技術研發等多個領域的獨特優勢。

除風電外,龍源電力還在新能源領域實現多元發展。截至201012月底,公司控股裝機容量達到847.3萬千瓦,其中風電655.64萬千瓦、火電187.5萬千瓦、光伏發電1.2萬千瓦、潮汐發電0.39萬千瓦、生物質發電2.4萬千瓦、地熱發電0.2萬千瓦。

“十二五”期間,龍源電力將大力發展風電,打造強化以風電建設、運營維護和相關技術服務等十大支持係統為特色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陸海並舉,以陸地為主,加速開發海上風電,鞏固海上風電國內領先地位。加快低風速和高海拔風電場建設,逐漸擴大使用多兆瓦級風電機組,推進風電機組升級換代。在風電裝機方麵,爭取2012年達1180萬千瓦,進入世界風電前三名;2015年底達2200萬千瓦,裝機規模世界第一。

除了大力發展風電,龍源電力還將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做好城市光伏建築一體化、微型電網示範項目等新能源項目的前期與技術儲備,力爭2015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80萬千瓦,20152020年,光伏發電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開發階段,2020年規劃投產規模200萬千瓦。穩妥推進生物質能發電;積極跟蹤潮汐、地熱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進展,穩步推進;最終形成以風力發電為主體,多種新能源發電協調發展的新局麵。

問題和挑戰

◆《新能源導刊》:這幾年全球經濟形勢變化多端,世界新能源行業呈現出哪些特點?

謝長軍:幾年來,世界風電保持高速增長。

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的統計,2010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358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1.94億千瓦,比2009年(1.59億千瓦)增長了22.5%

世界風電格局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2010年大多新增風電裝機並非來自傳統型風電市場(歐洲和北美市場),而是來自飛速增長的中國市場。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共計4230萬千瓦首次超越美國,居世界首位。美國和歐洲風電市場增長放緩,而印度、巴西、墨西哥、北非等新興風電市場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還有一個比較值得關注的就是,海上風電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在海上風電開發方麵取得實質性進展,大型機組成功下線,施工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開發範圍進入水深50米。2010年歐洲新增裝機容量(990萬千瓦)中海上風電占到近一半,主要是英國、丹麥和比利時的新增海上風電項目。

從設備的角度來看,風電機組向大型化、智能化發展。單機容量逐步增大已成為國際風電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風電機組單機容量方麵,目前國外主力機型是23兆瓦,國內主力機型是1.5兆瓦,2010年全世界新裝機組的平均單機容量為2兆瓦左右 20091.6兆瓦),隨著海上風電的迅速發展,單機容量為36兆瓦的風電機組已經開始商業化運營。

被認為對風電項目起到重要盈虧平衡的cdm機製也存在到期後的不確定性。雖然在目前電價製定思路中,本來就沒有將cdm項目收益考慮在內,但是,在激烈的風電開發的競爭麵前,許多風電開發商都將cdm收益作為彌補資源評價可靠性、設備質量、運營維護能力等不足帶來損失的重要途徑。因而,2012年後cdm機製的不確定性,必將極大的影響開發商的決策。

◆《新能源導刊》:在您看來,近期風電行業遇到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謝長軍:電網製約是目前風電發展的最大挑戰。2005年以來,我國風電發展速度遠遠超過預期,競爭異常激烈,風電開發規劃沒有與電網發展規劃很好地結合與協調。這段時間盡管電網規劃與建設速度較快,但與風電發展速度相比,仍然嚴重滯後。隨著風電建設規模不斷增大,風電送出問題日益凸顯,一些地區風電限電成為常態。

其次,風電市場秩序有待規範。有些地區風電開發缺乏統一規劃,出現了競爭激烈的局麵。在國內風電開發“重速度,重規模,輕電量,輕效益”勢頭的影響下,有的風電開發企業不計成本圈占風電資源,導致項目開發成本越來越高,而對風電場實際運行狀況與盈利能力關注不夠,這不利於風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再次,風電設備製造業存在著產能過剩問題。隨著我國風電產業快速發展,近年來風機設備製造業迅猛擴張。2010年全國新增風電裝機為1800萬千瓦,僅華銳、金風、東汽、聯合動力、明陽等5家企業的產能就超過上述容量。

另外,丹麥維斯塔斯、西班牙歌美颯、美國ge等國際風機製造業巨頭紛紛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市場競爭之激烈前所未有。

第四,國產風電設備質量有待考驗。近幾年,大量國產風機進入風電市場,從設備可利用率和發電水平看,國產風機與國際知名品牌還有一定差距。國內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急速擴張大都通過引進許可證生產的方式進行,不少新進入企業倉促上馬,引進技術同質化,工藝水平低,設備性能不穩定。因此,可靠的風電設備供應以及維護修理能力的提高將是風電開發需要麵對的問題。

第五,人才匱乏是製約我國風電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由於我國風電發展過快,各類設計、製造、風資源評價、檢測認證等技術人才奇缺,尚未建立長期的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戰略機製。現在隻有極少數高校設置相關專業,很多企業都隻是通過實踐來培養人才。

第六,局部地區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由於風電開發對拉動就業、增加稅收作用不如風電設備製造企業明顯,不少地方政府提出了“資源換市場、市場促發展”的思路,要求風電開發企業優先使用本地生產的風電機組,或者直接與設備製造廠家捆綁引入,這一定程度上促使形成了風電設備製造產業低水平重複建設的不良局麵。

第七,可再生能源基金延後支付影響當期現金回收。目前風電電價補貼收入一般延後6~12個月支付,使風電企業形成較大的應收賬款,不利於企業合理安排資金使用,影響企業經營效益。

新能源領航員

◆《新能源導刊》:對於很多投資風電的企業來說,您對風電行業的看法舉足輕重。能否請您分析以下我國未來風電行業發展趨勢?

謝長軍: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風電行業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中國政府把大力發展新能源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推行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並承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從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0%~45%。目前,國家相關部門正采取措施解決風電接入電網等發展瓶頸,可以預計,今後一段時期風電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500萬千瓦/年左右。

而風電設備製造業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進入兼並整合時代。由於普遍看好中國風電市場發展前景,大量投資商紛紛湧入風電設備製造業,並開始出現過熱的局麵。據統計,目前國內風電整機製造企業近90家,葉片企業50多家,塔筒企業近100家。不過我們要正確地看待這個現象,目前暴露出自主設計能力不強、售後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都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下一階段風電設備製造業將進入大浪淘沙、兼並整合的時代,最終保留8~10家企業是比較合理的水平。

備受業界關注的海上風電將成為今後風電行業發展的趨勢。“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加大海上風電開發力度,除了江蘇海上風電之外,還將積極推動河北、山東、浙江、福建等省份海上風電發展,將給風電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還有一點對於風電行業來說,未來的發展 方向可以用“三個轉變”來概括:從追求發展速度向追求發展質量轉變;從追求裝機容量向追求風電電量轉變;從集中大規模開發向大規模、分散開發相結合轉變。

◆《新能源導刊》:這兩年風電行業蓬勃發展,有著大量的機會和風險,您能否分析一下目前行業存在的機會以及未來可能會有的風險,以及您作為成功者的建議?

謝長軍:這幾年的高速發展,機會毋庸置疑。目前各類資金對於新能源都非常感興趣,風電相對成熟的技術和市場也是企業選擇進入的原因。

從行業發展來看,推動陸上大型風電的建設,加快海上風電場的建設,提高風電設備的設計製造能力這些方麵大家都十分了解。

從企業和項目的角度來看,龍源電力的經驗是風電項目的開發要十分重視風電的送出問題以及項目儲備。龍源電力之所以被資本市場看好,超過6000萬千瓦的項目儲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經過多年的積累,龍源電力確立了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及人才優勢,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發展研究、風電前期開發服務、風電工程谘詢設計、風電工程及設備采購管理、風電場運行監控、風電場檢修及技術服務、風電場備品備件管理、清潔能源機製開發服務、風電職業技術培訓、風電行業公共服務平台等十大技術服務支持係統。這十個技術服務支持係統應該是龍源電力成功的重要基礎。(轉載自2011年3月19日《中國電力報》)

网站地图